歷史——相傳,早在明朝嘉靖年間,福建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,家居山區,吃多了山珍便覺流于平淡。于是,他家廚師取豬腿的瘦肉,用木棒打成肉泥,摻上適量的蕃薯粉,搟成紙片般薄,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,包上肉餡,做成扁食,煮熟配湯吃。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覺滑嫩清脆,淳香沁人,連呼“大妙”,忙問是什么點心,那廚師因其形如飛燕而信口說“扁肉燕”。后扁肉燕與鴨蛋共煮,因福州話里鴨蛋與“壓亂”、“壓浪”諧音,寓意“太平”,而又有“太平燕”之說。
"肉燕"是浦城著名的傳統食品,細而不膩,柔而脆嫩,味鮮適口,宛若燕窩,兼有葷素風味,是本縣婚喪喜慶籠席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。相傳南宋真德秀囚浦城掃基時設宴,隨行廚師林阿榮(福州人)吩咐臨時廚師徐小春(其表兄,富嶺東湖人)搗魚丸,誤聽為搗肉丸,剔精肉搗醬和粉,且壓平,薄如面皮,切絲余熟,色質晶瑩,食如燕窩。此后浦城、福州兩地相傳仿制,稱為肉燕、燕皮。福州、閩清生產的燕皮掛牌"浦城上白燕皮"或"清水肉燕皮",省外出產的則稱"福建燕皮"。
浦城燕皮料精工細,剔取新鮮精瘦肉,用木錘搗成肉泥,撒上薯粉合成硬坯,用圓木棍反復壓碾成薄片,其薄如紙,然后折疊裁切晾干,切成絲狀稱為"燕絲",切成片狀則稱為"燕皮"。質量最佳的燕皮,每斤約有120~130張,每張如豆腐塊大小,色白皮薄,完整元碎,不帶粉面,次等的約100張燕皮(或燕絲)包以肉餡,名"燕扁食",燕絲包以餡心,則名"燕丸"。
這里有個典故
燕餃其實是福州的東西。而「燕」一字的由來,很有可能是來自福州的一道著名小吃叫「扁肉燕」有一段這樣的故事:同利扁肉燕,人人吃不厭”是陳君方掛在嘴邊的廣告詞。此說在福州街頭巷尾流傳。相傳,早在明朝嘉靖年間,福建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,家居山區,吃多了山珍便覺流于平淡。于是,他家廚師取豬腿的瘦肉,用木棒打成肉泥,摻上適量的蕃薯粉,搟成紙片般薄,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,包上肉餡,做成扁食,煮熟配湯吃。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覺滑嫩清脆,淳香沁人,連呼“大妙”,忙問是什么點心,那廚師因其形如飛燕而信口說“扁肉燕”。而這種豬肉打成的皮,就叫做「燕皮」了 。
區別——肉燕和餛飩的造型差不多,不過肉燕的皮是鮮肉經過木槌打制而成的,餡也比北方的餛飩少。